|
“你誕生在一百年前風雨飄搖,從不怕迎面而來的濁浪滔滔……我沐浴著新時代的溫暖陽光,從不曾記憶模糊地將你遺忘”,修葺一新的中共一大會址前,上海小熒星合唱團唱響一首《百年號角》。悠揚旋律、天籟童聲,穿越百年風雨,唱出薪火相傳。
百年風雨,多少悲壯,多少豪邁,多少光榮。
從當年“紅旗到底打得多久”,到今天“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”,疑問正在變為贊嘆,時間已經給出答案。
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,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。精神的種子里,蘊藏著我們“從哪里來”的基因,更標定我們“走向何方”的路標。
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舉目四望,“滿地兵燹,瘡痍彌目,民生凋敝,亦云極矣”,莽莽神州,誰救中國?環視四周,“人類苦到了極處,社會黑暗到了極處”,蒼茫大地,誰主沉浮?
1921年6月29日,謝覺哉在日記中寫道:“午后六時,叔衡往上海,偕行者潤之,赴全國〇〇〇〇〇之招。”這5個圓圈,是為了避免反動派搜查而特意寫下,切切而又鄭重地代指“共產主義者”。發端于上海石庫門的“全國共產主義者之招”,如驚雷、似閃電,劃破漫漫長夜。
究竟是怎樣與眾不同的特質,使得這個新生政黨“能夠在現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的反復較量中脫穎而出”?是何等穿越時空的品格,推動這個百年大黨“始終走在時代前列、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心骨”?
從為“青春中國之再生”的抗爭與期待,到“根本的一個方法,就是民眾的大聯合”的決斷與勇毅,再到“開創一個人人有飯吃、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”的執著與追求……一個個共產主義者猶如播火者,燃起黑暗中國的點點星火,點亮古老民族的復興希望,展現著一個政黨的行動邏輯、精神力量——
中國共產黨立黨為什么——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。“為中國人民謀幸福,為中華民族謀復興,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,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、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”“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的性質宗旨、理想信念、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,激勵著我們黨永遠堅守,砥礪著我們黨堅毅前行”;
中國共產黨強黨靠什么——對黨忠誠、不負人民。“我們黨一路走來,經歷了無數艱險和磨難,但任何困難都沒有壓垮我們,任何敵人都沒能打倒我們,靠的就是千千萬萬黨員的忠誠”“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,打江山、守江山,守的是人民的心”。
凡樹有根,方能生發;凡水有源,方能奔涌。只有回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,才能洞察百年風華正茂的奧秘;只有找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之根,才能理解立志千秋偉業的雄心。
(三)“七一”前夕,中共一大紀念館開館。“真理的味道”展陳前,“鎮館之寶”72種版本的《共產黨宣言》吸引眾多參觀者駐足。一百年前,苦苦探尋救亡圖存道路的中國,找到了馬克思主義;一百年來,無數共產黨人“堅持真理、堅守理想”,鑄就了偉大建黨精神的思想基石。
多少年來,一個問題讓很多人疑惑:20世紀的中國,所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、思想主義都被拿來試驗過,幾乎沒有一種能得到滿意的結果,為什么唯有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取得了成功?
2020年9月17日,長沙細雨綿綿,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千年學府岳麓書院,望著書院講堂檐上的“實事求是”匾額,久久凝思,深刻總結:“共產黨怎么能成功呢?當年在石庫門,在南湖上那么一條船,那么十幾個人,到今天這一步。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,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。”
自晚清以來,太平天國運動、洋務運動、戊戌變法、義和團運動、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;辛亥革命之后,君主立憲制、帝制復辟、議會制、多黨制、總統制等各種形式,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,也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。
由此可以理解,為什么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之下,找到了共同語言,擁有了精神支柱。
一百年來,中國共產黨人“頂”馬克思主義的“天”,“立”中國國情的“地”,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,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,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,創立了毛澤東思想、鄧小平理論,形成了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學發展觀,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,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,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。
真理之光與理想之光交相輝映,展現著一個政黨的恢宏氣象,照亮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天空。
(四)一個人也好,一個政黨也好,最難得的就是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、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。
2021年7月1日,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:“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,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、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。”
唯物史觀認為,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才能理解一個事物的產生與發展。中國近代以后,圍繞“救亡”二字,多少次旗豎旗倒,多少次人聚人散,多少英雄飲恨蒼天,多少豪杰壯志難酬……
當“公理戰勝強權”的希望被列強粉碎,當“華人與狗不得入內”的恥辱籠罩古老民族,當苦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在軍閥混戰中看不到出路,中國共產黨人以深厚的人民情懷、強烈的使命擔當,挺立起中華民族的脊梁,以“青春之我”創建“青春之國家”。
1937年,一位法國記者在延安采訪時發現,醫生傅連暲竟放棄每個月400銀元的高薪加入紅軍,爬雪山、過草地,被譽為“紅色華佗”。故事刊登在法國《救國時報》上,引發不少國際友人和進步人士慕名前往延安,其中就包括加拿大醫生白求恩。傅連暲作出看似不可思議的選擇,正是因為他發現,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才能救國救民。
踐行初心、擔當使命,長征途中女紅軍“自己有一條被子,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”,是因為紅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;焦裕祿忍著劇痛堅持工作,是因為他“心中裝著全體人民,唯獨沒有他自己”;廖俊波甘當一位“樵夫”,是因為他堅信“幫老百姓干活、保障群眾利益,怎么干都不過分”;鐘南山無畏“逆行”,是因為他認定“醫院是戰場,作為戰士,我們不沖上去誰上去”。
“莽莽神州,已倒之狂瀾待挽;茫茫華夏,中流之砥柱伊誰?”百余年前的時代之問,早已有了最響亮的回答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今天的中國人,可以自信地“平視這個世界了”,找回了做中國人的尊嚴與榮耀;今天的中華民族,從飽受欺凌走向獨立富強,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。
(五)開天辟地,從來是九死一生;改天換地,注定會風雨兼程。
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換新天。
他叫郭亮,犧牲時年僅27歲。1928年3月,郭亮被捕后,在敵人的“法庭”上,面對反動派的死亡威脅,他堅貞不屈地說:“你們就可以殺了,不必多問!”
他叫趙尚志,犧牲時年僅34歲。1942年2月,在率部進行抗日作戰中,他身負重傷被俘,誓死不降,“死也要死在東北抗日戰場上”。
“未惜頭顱新故國,甘將熱血沃中華。”為了理想信仰,多少革命先驅義無反顧、無怨無悔,哪怕付出寶貴生命;多少中國共產黨人滿腔熱情、百折不撓,始終站在攻堅克難最前沿。沒有“不怕犧牲、英勇斗爭”的精神,就沒有鮮紅的五星紅旗在神州大地高高飄揚。
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記憶。為了保衛新生的共和國,志愿軍將士用胸膛堵槍眼,以身軀作人梯,忍饑受凍絕不退縮,烈火燒身巋然不動,以“鋼少氣多”力克“鋼多氣少”;為了摘掉“貧油國”的帽子,鐵人王進喜在石油大會戰中發出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”“寧肯少活二十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鋼鐵誓言;為了擺脫核威脅、核訛詐,參與“兩彈一星”研制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,遠赴大漠深處,以板房帳篷為家,以戈壁黃沙為伴,甘做隱姓埋名人。
誰說歷史無言?英雄的事跡就是歷史最好的敘述。誰說時間有界?精神的力量總是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。
“‘延喬路’的盡頭,已
|